憨笑了笑:“都是俺爹。”
老师又逗趣地问道:“都是亲爹吗?”
“书呆子”
一本正经地说道:“没得假。”
逗得老师与同学们哈哈大笑了一阵儿。
“书呆子”
的老爹姓薛、自然“书呆子”
也姓薛,“书呆子”
的学名儿叫“薛勤读”
。
“薛勤读”
这个名字是他八岁上学时老师给他起的,上学前他只有他的老娘给他起的奶名儿。
老师为了给他起学名儿颇费了一番功夫,想给他起一个与读书学习有关的雅致名字儿,就在书斋查阅了一番有关读书学习的典籍,看到大宋皇帝赵恒有段鼓励读书的话很是欣赏:“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老师就借用了这段话最后的一句“六经勤向窗前读”
的意思,为他起了“薛勤读”
的学名儿。这个名字儿直白好理解,他也深知老师的用意。
老师自从给他起了“薛勤读”
这个学名儿,并告诉他这个名字儿的来源出处,他就用心啃起了书本,梦想用勤奋读书来改变家庭的贫穷,改变自己穷小子的可怜命运。他在学堂的同学里他读书最用功最勤奋,学习成绩在同级别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如此,课外的闲书他也读了不少,脑子里装了不少学问。但奇怪的是,他读书越多显得越蠢,一遇到社会实际的事情,他的书本知识就排不上了用场。人们经常看到他呆头呆脑地腋下夹着黄的书籍,一只手里提着瓶子、另一只手里掿着几枚小铜钱到街市上为家里买酱醋之类,好几次都是卖酱醋的掌柜给他打了酱醋问他要钱,他竟不清楚铜钱装在了哪里,慌乱地翻遍了全身,急得快要哭出声儿来,还是没有找到;最后卖酱醋的掌柜提醒道:“你这左手里拿着的是啥?”
他才恍然大悟地伸开手掌,露出那几枚薄薄的铜币。卖酱醋的掌柜往往调侃他一声:“你真是个书呆子!”
在学堂有的女同学喜欢他,把写上悄悄话的纸条偷偷夹在他课桌上的书本里,他不假思索地翻开书,以为是自己读书标记章节段落的书签儿,晕头晕脑地看了看纸条儿,他诧异起来:“咦……俺没在书签上写字哇!”
有几个男同学听到他诧异的话就趁机逗他,“如果不是你自己写的字儿,你念念书签上写的啥字儿,我们能听出是不是你写的。”
他就疑疑惑惑地念了起来:“亲爱的,我好喜欢你哦!放学后到西边的小树林儿……”
引得同学一阵儿大笑;写字条的女同学红着脸奖励他一声:“你真是个书呆子!”
一次村里两头大公牛抵架儿,人们都不敢近前,他口里叫着:“两牛相斗必有一伤。”
就糊里糊涂为两头大公牛拉起架儿来。结果不难猜想,他被两头大公牛连抵带踩满身伤痕,差点儿丢了性命,在家养伤一月有余,他的老爹骂他:“你真是个书呆子!”
还有一次是他邻村的一个表哥娶媳妇儿,他去参加婚礼去晚了一点儿,慌慌张张到了酒席已开的大厅,连忙向大家拱手道:“孝子来迟,请多包涵!”
搞得亲戚们哭笑不得,都说他读书读成了“书呆子”
。
晚上亲戚们为新娘新郎闹洞房,把新娘闹哭了,他好心好意劝起了新娘:“嫂子节哀!嫂子节哀!”
亲戚听了哭笑不得,也不好意思当面责怪他,背后都说他:“真是读书读成了书呆子!”
还有不少“书呆子”
的“呆”
事儿,就不一一列举啦,他“书呆子”
的外号儿就这样被叫开了。慢慢地“书呆子”
代替了“薛勤读”
,有时候甚至连他自己也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真实名字。同学们与古寨村里的小青年儿都叫他“书呆子”
,他也默认和习惯了这一没有恶意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