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继续说道:“我有一个老朋友,他的一个学生正在研究计算流体力学,据说成果非常可靠。如果你愿意合作,我可以帮你们牵线搭桥。”
“这太好了,我当然愿意!”
于非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李院长提到的这位老朋友就是杜亦熵,而那位学生则是许宁。
在平时,这样的跨校合作虽然会涉及成果归属的问题,但并不是什么大难题。
然而,现在的棘手之处在于,许宁和姚美玲作为各自团队中数值模拟方面的专家,已经被紧密地与八三工程联系在了一起,正在致力于解决涡喷14发动机的问题。
由于姚美玲对压气机叶片的研究是私下进行的,她发表的那篇文章虽不起眼,却悄然引起了注意,很快也会吸引到许宁和阎伟忠的关注。
为了给于非寻找机会,杜亦熵找到了长期专注于航空动力领域的刘振响。
尽管刘振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航空发动机测试模拟设备,而不是发动机本身,但他一眼就看出了于非研究的价值所在。
不过,光有潜力还不足以让于非加入八三工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准备。
许宁在杜亦熵的推荐下,依然凭借自己解决新舟60机翼颤振问题的硬实力,打破了常规,成为了八三工程的核心成员之一。
他和姚美玲刚到盛京的第二天,就跟着林欧华参加了项目进度会议。尽管这类会议看似频繁且普通,但能参会的人并不多。
即使是那些没有深入参与到八三工程中的601所或606所的工程师们,也无法获得如此高的知情权限。
考虑到这些因素,杜亦熵与刘振响商议后决定,让于非以外围研究者的身份加入。这意味着他可以与许宁或姚美玲合作,但暂时不会正式加入项目组。
对于涉及高级别保密的信息,需要先进行去密处理,才能传递给他。
尽管八三工程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但某些事情却来得更快。
在东海舰队航空兵雷达五团里,一名雷达操作员激动地报告:
“营长,那个信号再次出现了!”
正在桌边小憩的少校军官立刻警觉起来,迅速走到雷达操作员身旁。
雷达屏幕上,一个位于海岸线外大约150公里处的信号点引起了注意。
“还是没开应答器吗?”
少校问。
飞机应答器是一种用于空管的装置,它会在接收到地面二次雷达的询问信号时自动回复,帮助确定飞机位置。按照规定,所有民用航班必须开启应答器。
“是的,而且它的航线与之前几次相同。”
这架神秘的飞机并非首次出现。
根据营长的经验,即便使用的是老旧雷达,也能识别出这很可能是一架波音707。
过去几次,它都在东京至马尼拉的航线上飞行,除了未开启应答器外,行为与普通民航班机无异。
营长也曾怀疑这可能是侦察机。毕竟,将侦察机伪装成客机,或是利用客机作为掩护,是北约空军常用的策略。
然而,在东部海域常见的P-3C侦察机无法达到这样的速度,而E-3预警机或RC-135侦察机因外观显著不同,其雷达回波也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