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会议结束时,杨知书提议派遣进气道团队和606所的代表前往阎良基地,与正在密集测试的01号和03号原型机团队协作,以获取更多数据。
涡扇6发动机的研发之路同样充满波折,经历了多次启动与暂停,研发目标和地点的频繁变更,最终随同歼9项目一起被搁置。
与之相比,为八三工程配套的涡喷14“昆仑”
发动机,则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并成功装机试飞的航空发动机。
它标志着我国在航空动力系统自主产权上的突破,尽管性能平平,但意义重大。
面对如此复杂的挑战,阎伟忠对许宁说:
“小许,在做决定前,我要先给你打个预防针。”
“涡喷14是我们首次全面尝试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基础薄弱,困难重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我希望你能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
杨知书补充道:“动力联合攻关小组将在后天确定前往阎良的人选,请到那时给出你的最终决定。”
“我记得我们初次在京航会面时,你曾提到流体力学原理和计算仿真技术是相通的,并且你在压气机叶片的研发与制造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
阎伟忠再次提醒许宁,希望他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当前的难题。
“好的,我会认真考虑的。”
许宁慎重地回答。
同时,其他团队正与112工厂紧密合作,力求尽快完成05号原型机的组装工作。
对于像霹雳8或霹雳11这样的导弹发射时对发动机造成的极端工作环境,所有团队都在积极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挑战,所有人都明白,唯有创新思维和不懈努力,才能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开辟新的道路。
606所对此深感痛心疾首。
如果全是喜讯,杨知书也不会特意召集这次会议了。
1970年,涡扇5在地面测试中表现出色,尽管与国际领先水平尚有差距,但总算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华夏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之路充满挑战,不仅因为技术基础薄弱、行业门槛高,还因为长期以来,发动机项目多是作为飞机项目的附属品存在。
由于导弹发射时与飞机保持一定距离,对飞机的影响较小。
事实上,滑轨式和弹射式两种导弹发射方式,最初是为了适应重型空对地导弹的大动作研发的。
对于90年代末的华夏而言,每个军事装备环节都有待完善,达标已属不易,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都难以靠其他部分弥补。
如果在此关键时刻改用旧型号,哪怕只是临时措施,也会影响涡喷14艰难取得的试飞资格。
最终,是总体研发团队的一位成员提出了新思路:
“既然找不到发动机故障的确切原因,不如尝试改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