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问您是许宁博士吗?”
她略显喘息地询问站在门外等待的许宁。
“没错,是我。”
他回答说。
许宁点了点头,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一旁的办公室内。
其实,他并不是故意要避开对话,而是因为眼前这位女士跑步时胸前的起伏让他难以移开视线。为了避免尴尬,他只好假装欣赏窗外的景色。
“不好意思,我是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徐舒。刚才机房有点小状况,所以我迟到了一会儿。”
她解释道。
这番话让许宁惊讶不已,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徐舒身上。
研究员这个头衔非同小可,尤其是对于中科院而言。
更令人震惊的是,徐舒看起来还不到三十岁——在1996年的背景下,这样的年轻研究员简直凤毛麟角。
此时此刻,许宁深刻体会到了别人得知他只是个本科生时的感受。
显然,徐舒早已习惯于人们的这种反应。简短介绍后,她便邀请许宁进入办公室,并询问:“我的任务是协助你的计算工作,你希望我从哪里开始?”
“我已经编写好了基础代码。”
许宁回答。
“但如果能帮我使用MPI进行部分并行化处理,那就太好了。”
尽管有系统帮助,许宁自己也能搞定这一切,但多一个人就意味着更高的效率。
接着,他问起关于数据传输方式的问题:“你会编程吗?我们用什么方式传输数据呢?磁带、软盘还是。。。”
说着,他从背包中取出一个装着硬盘的小盒以及一份详细的计算文档。
尽管这些信息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但为了项目的其他成员以及记录存档的目的,准备这样一份材料还是必要的。
“哦,硬盘啊,这很好。”
徐舒接过硬盘,连接上了一根PATA数据线,随即为许宁开启了一个额外的工作站。
这样一来,他们俩就可以独立访问硬盘中的资料,从而并行开展各自的工作了。
“这是关于遗传算法的项目?”
她好奇地问道。
徐舒刚启动许宁的程序不久,便察觉到了一些不同寻常之处。
“等等,这难道是差分进化算法?”
她惊讶地问道。
“你已经开始用差分进化算法来做优化了吗?”
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激动。
“你了解这种算法?”
许宁显得有些吃惊,他甚至不确定这项技术在1996年是否存在。
“我在伯克利读博期间,其实参与过这种算法的研究。”
徐舒轻描淡写地说。
“什么?!”
许宁震惊的程度,几乎可以与之前他对杜亦熵造成的震撼相提并论。
“我的导师当时提出这个算法,是为了解决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拟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