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知书考虑了一下:“我原本计划让你们参加明天的研讨会,先了解项目详情。毕竟在学院做研究与实际工程项目有很大不同,你们可能对整体飞机研发还不太熟悉。”
看到两人的积极态度,杨知书改变了主意:“好吧,既然如此,午餐后我就带你们去见见数字化研发小组的同事们。”
随后,他们来到了一个标有“计算中心”
的大楼前——这里是专门为推进数字化研发而设立的地方。
尽管该小组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但进展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当杨知书带着两人走进大楼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没过多久,一位戴眼镜、大约三十多岁的工程师匆匆赶来。“杨总,您怎么来了?”
杨知书微微笑着说道“林工别担心,我不是来检查工作的。”
接着指着身旁的年轻人:“我来介绍一下,这两位都是我们新加入的成员,这位是许宁,那位是姚美玲,。”
然后指着刚刚那位工程师介绍道:“这位是林欧华工程师,是601所数字化研发小组的负责人。”
听了杨知书的介绍林欧华才发现另外两个年轻人。
“这两位都是来自京航大学数字化研发与计算流体力学的专家,这位是姚美玲博士,这位是许宁,他也很快会成为博士生。”
虽然许宁目前仍是本科生,但他直接进入博士研究几乎是确定的事了。
姚美玲谦逊地回应:“别称我们为专家了,直接叫名字就好。我们都是同行,在数字化飞机研发方面,我们都还在探索阶段,大家一起学习进步吧。”
她的话语既表现出了谦虚,也巧妙地缓解了现场可能存在的紧张气氛。从林欧华之前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团队遇到了一些挑战,士气有些低落。
姚美玲的话恰如其分地安抚了大家的心情。
经过简单的握手问候后,林欧华显得比初次见面时放松了许多。
“真的很感激杨总对我们小组的支持,能够邀请到两位专家来协助我们真是太荣幸了。”
林欧华说道。
“林工,你可以先带他们了解一下项目的概况。如果有什么需求或问题,随时找我。”
杨知书交代完便离开了,因为作为总工程师,他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务要处理。
“姚博士,常博士,请跟我来。”
林欧华领着两人开始了参观。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林欧华向他们展示了机房里的设备,并详细介绍了小组至今的工作进展。
其实,这个数字化研发小组成立于1995年初,到现在还不满两年。
成立之初,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传统的纸质图纸转换成电子化的三维模型,这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耗时长久,至今还未彻底完成。
因此,林欧华希望能得到帮助,找出问题所在。
幸运的是,许宁对此颇有见解。在他原本的时间线中,毕业后恰好经历了华夏航空业由传统转向数字化研发的关键时期。
他清楚地知道林欧华面临的难题所在——数字化研发不仅仅是用计算机替代手工绘制,它代表着一套全新的研发理念和技术体系。
就在许宁正准备发言之际,身旁的姚美玲抢先开了口:“关于这个问题,我知道该怎么处理。”
许宁惊讶地转向她,而林欧华和其他几位工程师则交换着眼神,既感到意外又带着几分疑虑。
毕竟,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们一年半之久,甚至成了他们在单位食堂里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