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巴人称赋为“賨”
,故又称板盾蛮为“賨人”
。
秦汉时期,賨人主要居于四川嘉陵江、渠江及川东长江流域一带。据《华阳国志》载:“汉高帝……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板盾人)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民(板盾蛮),要与共定秦,罗、朴、鄂、庹、夕、龚、昝七姓不供租赋。”
从前秦始皇并吞六国,在巴地设黔中郡,薄赋人口,令每岁出钱四千,巴人呼赋为賨,故号为賨人。东汉季年,张鲁据汉中,賨人李氏,挈族依鲁,鲁为魏武帝曹操所灭,徙李氏全族五百家,至略阳北上,名曰巴氐。
他们的部落领李虎被曹操授予将军之职,后又迁到略阳以北的氐族地区,因是巴人居住到了氐人的地区,故称之为巴氐人。又《蜀录》云:李特祖父归降曹操,“徙内者即散居陇右诸郡及三辅、弘农,所在号为“巴人”
。
当时李虎之子李慕和孙子李特,既是巴氐人的领,又是朝廷的官员。李特后来率巴氐人、羌人入蜀,是因为西北氐人齐万年叛乱,“关西扰乱,频岁大饥”
,所以“入蜀就食”
,后来又占据四川,建立了割据政权,并不是因为失地问题。十多万巴氐人、羌人进入四川后,其实是靠抢劫为生,“特等聚众,专为寇盗,蜀人患之”
。
西晋元康六年(296年),氐人齐万年造反,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百姓流亡、迁移,寻找粮谷进入汉川的有几万家,其中包括李特兄弟。在迁移路途中,常有病和穷苦的人,李特兄弟救助赈济、保护这些人,从此得到众人之心。流亡的百姓到汉中后,上书请求在巴、蜀寄食,朝廷不允许,派侍御史李宓持节前往慰劳,同时监察他们,不让他们进入剑阁。李宓到达汉中,接受流民的贿赂,上表说:“流民有十万多人,不是汉中一个郡所能够救济,如果东往荆州,水流湍急危险,而且没有船只。蜀地有粮食储备,百姓丰足富裕,可以让流民前往那里解决吃饭问题。”
朝廷听从李宓的意见。从此,流民散布于梁州、益州,不能禁止。李特到剑阁时,观看当地险峻的地势,不由得长叹说:“刘禅拥有这样的地方,竟然还投降别人,难道不是才能平庸、低下的人吗?”
同李特一起逃荒的阎式、赵肃、李远、任回等人都很惊叹,认为李特很不是一般。
日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作者在此先一一介绍五胡。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乱时期衰弱之际陆续建立北方政权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
纷纷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也相应地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晋初年,曾经是汉族聚居的关陇地区变成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的局面,到西晋末年,关中及以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民族的人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更迭频繁,统治中心不断转移,被迫强迁的人口数量多,规模大,民族成分复杂。
汉赵、后赵五主即匈奴刘渊、刘聪、刘曜和羯族石勒、石虎,都是以武力颠覆汉族的西晋、建立少数族新朝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登基前后,利用图谶宣扬各自政权的合法地位,“五胡”
的称谓大约由此而产生,其最初的涵义,就是指这五位率先入主中原并长期称帝的“胡”
族领。东晋十六国末期,“胡”
的涵义扩展,此前活跃于北方的各主要少数族——匈奴、羯、鲜卑、氐、羌——一统统被纳入其中,“五胡”
的新概念形成。
当今皇后贾南风嫌弃自己丈夫晋惠帝司马衷愚笨,其个性跋扈狠毒。皇后贾南风长得身材矮胖,皮肤黝黑,脸上还有一块黑痣。
贾南风虽然相貌丑陋,但出生在士族,从小到大就耳濡目染父亲贾充的权诈谋略,入住东宫之后,贾南风就用手段取得了笨太子司马衷的信任和独宠。
皇后贾南风也是遗传了她母亲郭槐的妒忌心,郭槐曾经两次因为丈夫贾充逗弄被乳母抱着的儿子,怀疑贾充与乳母有私情,将乳母乱刀砍死,连生下的两个儿子也相继饿死。
如今的皇后贾南风肃清了外戚势力,又利用了宗士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干政的障碍,从此大权独揽,一飞冲天,与此同时也让她在欲望上没了节制,不管是权力的欲望还是生理的欲望,都一样膨胀。
皇后贾南风一开始是和太医程据私通一段时间后,觉得他年龄大了就派人到街上寻找年轻貌美的男子,看到后就派士兵把他们抓进宫里,逼迫他们与自己共度良宵,但是贾南风怕这些美男会把自己的丑闻传出去,再加上喜新厌旧,所以每一个美男都是用一个晚上,等到第二天的时候,就会被皇后贾南风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