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看文学>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三百零四章 大明之殇(第2页)

第三百零四章 大明之殇(第2页)

他当时比魏忠贤大18岁,在他7o岁高龄的时候,竟然让自己的儿子认魏忠贤为爷爷,也就是变相地认魏忠贤为爸爸。为了高升,认太监为爹也是没谁了。

而孙传庭为人刚毅正直,自然不愿意去舔魏公公的脚。于是,他果断选择回山西老家养老,这一闲就是1o年。

假如是太平盛世,那么回家之后大可舒服地过自己的富家翁生活,但当时大明的局势已经是江河日下。

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入侵,山西更是成为农民军、后金军与明军三方祸害的战场。面对如此混乱的时局,孙传庭也渴望做出一番事业。

公元1634年和1635年,后金两次入侵山西。孙传庭自掏腰包组织军队抵抗后金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也正是靠着这两次出色的表现,让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看到了孙传庭的能力。

于是,公元1636年,崇祯皇帝破格任命孙传庭为陕西巡抚,官居二品。对于崇祯皇帝的这个任命,大明朝廷里几乎全票通过,无人反对,因为这个职位堪比如今的“韩国总统”

,谁干谁倒霉。

孙传庭前面的6个巡抚,有5个被罢官,另外一个更是直接被流放监理,这也使得谁也不愿再去当这个陕西巡抚。

但对于当时的孙传庭而言,他急需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于是毅然决定前往。然而,崇祯这个人又贼又抠,又想马儿跑,又不想马儿吃草。

面对孙传庭提供军饷的请求,作为皇帝的崇祯却一个劲地哭穷。拉扯一番后,崇祯毕竟还是要点脸面,也不能真让下属上任当个光杆司令,于是抠抠索索地给了6万两银子,表示作为启动资金,剩下的钱和兵让孙传庭自己想办法。

虽然有点空头支票的意思,但也算给了他一个特权,允许他自行招兵买马,筹集军饷。

孙传庭一到陕西,就现这活还真不好干。

当时整个陕西已经彻底失控,贼寇遍地。除了西安等少数大城市还掌握在朝廷手里外,其他地区俨然成了造反人才培训基地。面对乱军,孙传庭深知“无粮不养兵”

的道理。

谁有吃不完的粮食,谁有白花花的银子,谁就有了人心。有了人心,军队才能有一战之力。道理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难。大明朝缺的就是人心。

孙传庭上任之初就开始练兵。一方面,他招募了3ooo精锐士卒,整军备战,使得明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他大力清理被豪强地主侵吞的屯田。

由于孙传庭在陕西的一番整顿,明军很快就焕然一新。

不久,孙传庭就给崇祯献上一个大礼包。在黑水峪之战中,面对闯王高迎祥,孙传庭最终活捉高迎祥,一战成名。随着高迎祥被押解京师处死,农民军最强的一支力量就此瓦解。

之后,孙传庭更是大举扫平陕西境内的十几股反贼,上任仅一年多就基本确保了关中地区的安全。他又联手洪承畴,一度大败李自成,使得这位新闯王狼狈地带着仅剩的18骑逃入山中。

自此,孙传庭逐渐在明末的乱世舞台上崭露头角,声名鹊起。而崇祯的这笔6万两投资,在孙传庭手里已然翻了几十倍。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没多久,孙传庭却被崇祯下了大狱。公元1638年,清军入关劫掠。

崇祯命令孙传庭、洪承畴等剿贼军队全部进京,与清军作战。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非常反对,力争“贼未绝种,成仇川亭,遗留一人”

崇祯却不听劝谏,果断拒绝。最终,这波瞎折腾直接让已经面临崩溃的李自成等农民军死灰复燃。

之后,孙传庭因为与杨嗣昌不和而遭受排挤,他多次请求面见崇祯帝商讨军国大事都没得到重视,这也使得孙传庭多少有些心灰意冷。

刚好,他因为感冒导致耳朵失聪,请求辞职。在杨嗣昌的影响下,原本就多疑的崇祯认为他是在撂挑子,于是将其逮捕下狱。之后,孙传庭在牢中待了整整三年。

在他被捕入狱的三年期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东山再起,农民军逐渐做大,已成燎原之势。关外的形势也急转直下,明清之间的松锦之战也已经开始。

此时的大明朝称得上是内忧外患,岌岌可危。面对每况愈下的局面,崇祯又想到了那个曾经在陕西战场打得风生水起的孙传庭。

一日,崇祯召见孙传庭,询问他剿灭农民军需要多少兵马。而孙传庭由于坐牢多年,并不了解外面的情况,于是说:“我只要5ooo精兵即可。”

然而,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

曾经被孙传庭打得落花流水的李自成,如今已经今非昔比。等到孙传庭上任后才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的摊子。

由于崇祯给的5ooo名官兵腐败无能,而原有的秦军官兵在松锦大战等战役中损耗大半,此时的孙传庭几乎无人可用。反观曾被打得只剩18骑的李自成,如今拥兵数十万,实力雄厚。

在了解敌我形势后,孙传庭认为当务之急是兵员和粮饷。于是,他向崇祯帝提出练兵2万、给饷百万的请求。

面对这一请求,抠门的崇祯很不高兴,心想:“你不是说5ooo人就够了吗?现在怎么又涨价?”

然而,虽然崇祯心生不满,但迫于国内形势的恶化,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不过,条件是要求孙传庭在拿到军饷一个月后,就率兵出潼关围剿李自成。

当时,大明还有点实力的军队只剩三支:一是辽东吴三桂的部队,相对比较精锐,但应付满清都很困难,调到内地根本不可能;

二是武昌的左良玉大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根本不听从号令;三是孙传庭的陕西军。经过他的整顿,陕西军尚有一战之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