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曾经的明教以及韩林儿的巨大威力也让朱元璋深深感受到了威胁。随着屠龙者最终成为恶龙,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镇压明教,对明教余党进行严厉打击。
明教只能以更隐蔽、更秘密的形式开展活动。
纵观韩山童的一生,虽然起初是为了结仙缘,但他的一生或许不如张无忌那么完美圆满,但作为反元的先驱,却也成为元末那段历史中难以撼动的重要一笔。
从韩山童到朱元璋,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往往有先行者的推动来成就其伟业。韩山童虽死,但他点燃的那把奇异火种,却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燃起的熊熊烈火。
【一口气看完拯救大唐的中唐第一名将历史小知识奉天之难】
他是可与郭子仪比肩的大唐顶级功臣,也是勇过霍去病的万人敌。他力挽狂澜拯救大唐社稷,其子更是鞠躬尽瘁,忠心于大唐。
然而,尽管他被誉为“中堂第一名将”
,晚年却遭皇帝兔死狗烹,令人可叹可惜。他就是大唐一代名将李晟。
说起唐代名将,大家估计先想到的就是李靖、郭子仪等人。李晟虽然名气不及前两位,但论历史评价和对唐朝的贡献,丝毫不逊于前面的两位大佬。
盛唐名将王忠嗣盛赞他为“万人敌”
,唐朝诗人皮日休也称赞李晟“人与曹孟德,勇过霍去病”
。
所以说,有着“中堂第一名将”
之称的李晟,绝对是被后世严重低估的人物。
历史上的李晟出身于武将世家,从小就擅长弓马骑射,渴望建功立业。
唐朝的盛世伟业原本就是由军事贵族集团开创,故向来崇尚军功。因此,岁的李晟便以良家子的身份投身军营,效力于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麾下。
曾经有一次,他跟随王忠嗣攻打吐蕃,遇到一个吐蕃猛将顽强抵抗,使得唐军伤亡惨重。这时,作为统帅的王忠嗣号召军中擅长射箭的人,希望将敌方猛将直接射死。
李晟应召之后引弓而射,一便将吐蕃猛将射死,使得唐朝三军为之振奋。王忠嗣对这位年轻人颇为赏识,还拍着他的后背称他为“万人敌”
。此战也让李晟在唐军中声名鹊起。
公元年,安史之乱爆。此时的李晟年仅岁。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一批名将也随之崛起。
然而,李晟虽然勇猛,但在安史之乱中却并未有太多的表现机会。一方面,之前赏识他的老领导王忠嗣早已去世;
另一方面,当时唐朝的猛将实在太多,这也导致李晟一直都没有机会出头,只能扮演一些“打酱油”
的角色。看来,不管啥时候,职场打工人都难逃内卷和关系户的规则。
公元年,安史之乱结束。唐朝的老一代名将纷纷落幕,岁的李晟开始逐渐崛起。当时,吐蕃趁着唐朝内乱,不断入侵大唐,一度将战线推到了关中。
李晟奉命镇守唐朝的西陲,这一守就是o年左右。面对吐蕃的进攻,他屡败吐蕃,杀伤吐蕃军队多达几十万。
岁的李晟经过o年的磨练,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终于成为中唐新一代的名将。连吐蕃的执政大臣尚结赞都称:“唐之名将,李晟、马燧、浑瑊三人,不取三人,必为我忧。”
也是在这一年,他被封为合川郡王,更是被皇帝留在京城成为禁军将领。
然而,虽然此时的李晟已经闻名遐迩,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名将之一,但论功绩要跟李靖和郭子仪比,显然还不够。
直到公元年,岁的李晟终于迎来了他的时代,让整个大唐王朝甚至后世千年真正记住他的,是那年他勇猛勤王的壮举。
公元年o月,泾原兵变爆。所谓泾原兵变,指的是当年唐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赏赐,
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蔬菜,士兵们觉得自己每日在外风餐露宿,为的是保卫大唐的领土,而皇帝却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于是心里不平衡的士兵生了哗变。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泾原兵变。
唐德宗在这些叛兵的包围下,只好仓皇逃往奉天。而乱军则趁机拥立朱泚为主帅,围攻奉天,形势异常紧急。当时,李晟正在河北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