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意。
后来在注册时,寺里大和尚擅自做主改成“蓬莱”
的“莱”
及仙人所住之所,然而一知半解之下,一个佛一个道,几乎沦为笑话,要不是整个珠光山颇有灵气,庙子又在幽径曲通处,可能早已被抛弃。
只能说玄学永远有其存在的土壤,而滋养的是信徒们只为虔诚而做的虔诚,当然捐赠也必不可少。
姜黄顺着蜿蜒山路一路前行,微微有些坡度,铺着一块块的青石板,狭窄的道路两边是被连续冻雨打萧条的枯枝,怪异嶙峋,如同干枯的巨大手指。
却时不时有香客从对面走来,错身时会互相打望一眼,是不是真的信佛,一眼能看出,如果是来拜佛的,会趋于和善,如果只是猎奇,挂着微微愠怒的表情。
嗔,原本是嘴里永远说不出真话的意思。
姜黄没有任何理会,沿着小路走到一栋可以说是标准寺庙的建筑前,坐北朝南的朝向,见的是山门,又称为三门,分别为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大一点寺庙也会把山门修成殿,一左一右摆两尊金刚力士,不过原莱寺本身也只为类似情感寄托,资金有限,只保留了核心区域,其它的能省则省。
所以更不会有造价高昂的钟楼、鼓楼,缩减成本再加上电子钟更好用,不过也预留了地盘,或者等一天哪位善男信女迹了,捐两栋平地小楼出来。
天王殿当然也被省去,再往里走是省不了的大雄宝殿,走进后,里边上香的物件一应俱全,当然在香火前张贴了收款二维码,方便没有带现金的信徒。
姜黄只是瞅了高高在上,以铜带金坐佛,微眯着双眼,审视过常,端倪凡间。
继续往后是四堂合并为一的讲堂,除了蒲团还在角落摆了一排按摩椅,也是方便腿脚劳累的香客所设。
再往后走可以说是“办公区兼员工宿舍”
,当然少不了的斋堂,哪怕过了早饭时间,仍提供一些素食,给前来礼佛或者是短住的远客。
一般人到了斋堂差不多该掉头往回,如果不是有一处拐弯,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尽头。
拐弯处有一扇小门,有专人在一旁小屋内值守,如果有误打误撞过来的劝反,当然是门即有处所,姜黄从兜里掏出一块大概有香皂大小的木牌。
仔细看上边还有一些刻出来的繁体字以及三位数的数字,看着有点像洗浴给的手牌,异曲同工,都是为了证明身份所用。
挡路的见姜黄带着木牌,把门拉开一条等身宽的门缝,随即又关严,没有任何多余的话,也没有除冷淡外的任何表情。
姜黄把木牌重新放进衣服内**好,出了小门又是一条小路,直到一间与佛家建筑风格完全格格不入的现实里的二层小楼,还未靠近已觉得有些阴凉。
最后这一处叫“地宫塔”
,虽然带着“塔”
字,也仅仅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平房,除了望见屋内有一处上香点火的香器,这会儿正缈缈上升着青烟。
以及……一排排,一格格,白色大理石的抽匣,贴着一张张灵动的黑白照片。